//
菹草,眼子菜科眼子菜属的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根茎近圆柱形,茎稍扁,有多个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在地面,在节处生出疏或稍密的须根;叶条形,无柄,叶缘呈浅波状,有疏或稍密的细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花果期4-7月。
菹草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为世界广布种。常生于池塘、湖泊、溪流中,水体多呈微酸至中性。菹草不耐高温,在中国云南的高原湖泊等夏凉地区呈常绿。其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
菹草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咳祛痰之功效。菹草的柔茎修长,色彩绿而淡雅,为沉水植物中少有的冬绿型种类,丛植或片植均可,是湖泊、池沼、小水景中的良好绿化材料。可富集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尤其对砷、锌的净化能力强。另外,菹草可作为猪和鸭的多汁饲料,北京地区利用这种水草和金鱼藻等拌高粱面等饲养鸭。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沉水草本,具近圆柱形的根茎。茎稍扁,多分枝,近基部常匍匐地面,于节处生出疏或稍密的须根。叶条形,无柄,长3-8厘米,宽3-10毫米,先端钝圆,基部约1毫米与托叶合生,但不形成叶鞘,叶缘多少呈浅波状,具疏或稍密的细锯齿;叶脉3-5条,平行,顶端连接,中脉近基部两侧伴有通气组织形成的细纹,次级叶脉疏而明显可见;托叶薄膜质,长5-10毫米,早落;休眠芽腋生,略似松果,长1-3厘米,革质叶左右二列密生,基部扩张,肥厚,坚硬,边缘具有细锯齿。
穗状花序顶生,具花2-4轮,初时每轮2朵对生,穗轴伸长后常稍不对称;花序梗棒状,较茎细;花小,被片4,淡绿色,雌蕊4枚,基部合生。果实卵形,长约3.5毫米,果喙长可达2毫米,向后稍弯曲,背脊约1/2以下具齿牙。
产地生境—
菹草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为世界广布种。常生于池塘、湖泊、溪流中,水体多呈微酸至中性。菹草不耐高温,在中国云南的高原湖泊等夏凉地区呈常绿。广泛生长在湖沼、池塘、河沟和稻田。菹草的生长时期与大多数水生植物有所不同,冬、春生长良好,对水域的富营养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生长习性—
菹草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秋季发芽、越冬生长的沉水植物。夏季,多数植株衰败死亡。菹草繁殖主要靠殖芽,殖芽发芽于10月初(湖边水沟内的殖芽发芽于9月中旬),平均水温低于23℃。随着水温下降,殖芽的发芽率提高,发芽最适时间为10月底到11月初,平均水温20℃左右。
主要价值—
经济:
菹草为草食性鱼类的良好天然饵料。中国一些地区选其为囤水田养鱼的草种。另外,菹草可作为猪和鸭的多汁饲料,北京地区利用这种水草和金鱼藻等拌高粱面等饲养鸭。
营养:
不同产地的菹草常规营养成分有较大差异,这与产地、生长环境及生长期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但粗蛋白质含量均在100克/千克以上,钙和磷含量均在1.0克/千克以上,干草的粗灰分含量均在100克/千克以上,说明菹草粉是较好的蛋白质和矿物元素的来源。菹草干草样中部分维生素含量分别为:维生素B11.8毫克/千克、维生素B27.0毫克/千克、维生素B1242毫克/千克、维生素C281毫克/千克、胡萝卜素550毫克/千克。菹草的B族维生素含量丰富,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玉米、麦麸和细绿萍,是良好的维生素补充料。
药用:
菹草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止咳祛痰之功效 。
生态:
菹草的柔茎修长,色彩绿而淡雅,为沉水植物中少有的冬绿型种类,丛植或片植均可,是湖泊、池沼、小水景中的良好绿化材料。可富集吸收重金属,净化水体,尤其对砷、锌的净化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