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
蔷薇目豆科植物
葛〔拉丁学名:Pueraria lobata(Willd.)Ohwi〕: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块根肥厚圆柱状,叶互生,项生叶片菱状卵圆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冠,紫红色。荚果长条形,扁平,密被黄褐色硬毛。7-8月开花,8-10月结果。
该种是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主产于广东北部,湖北、江苏、江西、河南等地,尤其在中国广东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钟祥、江苏句容茅山、宝华山地区及连云港云台山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品质上乘。葛根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葛根是中国卫生部批准的药食同源植物,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营养保健之功效。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于解酒。茎皮纤维可柠成绳索,块根含淀粉可制葛粉或酿酒。中国新石器时代使用这种植物的纤维作纺织原料。《韩非子·五蠹》记载,尧怕服装,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1972年江苏吴县草鞋山出土的三块织物残片就是用葛纤维织造的。也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别植物。
中文学名: 葛
拉丁学名:Puerarialobata(Willd.) Ohwi
形态特征:
粗壮藤本,长可达8米,全体被黄色长硬毛,茎基部木质,有粗厚的块状根。
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背着,卵状长圆形,具线条;小托叶线状披针形,与小叶柄等长或较长;小叶三裂,偶尔全缘,顶生小叶宽卵形或斜卵形,长7-15(-19)厘米,宽5-12(-18)厘米,先端长渐尖,侧生小叶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黄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较密;小叶柄被黄褐色绒毛。
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颇密集的花;苞片线状披针形至线形,远比小苞片长,早落;小苞片卵形,长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花萼钟形,长8-10毫米,被黄褐色柔毛,裂片披针形,渐尖,比萼管略长;花冠长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黄色硬痂状附属体,具短瓣柄,翼瓣镰状,较龙骨瓣为狭,基部有线形、向下的耳,龙骨瓣镰状长圆形,基部有极小、急尖的耳;对旗瓣的1枚雄蕊仅上部离生;子房线形,被毛。
荚果长椭圆形,长5-9厘米,宽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长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产地生境:
产中国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几遍全国。生于山地疏或密林中。东南亚至澳大利亚亦有分布。
生长习性:
葛对气候的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多分布于海拔1700米以下较温暖潮湿的坡地、沟谷、向阳矮小灌木丛中。以土层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佳。
主要价值:
茎皮纤维供织布和造纸用。古代应用甚广,葛衣、葛巾均为平民服饰,葛纸、葛绳应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于解酒[5] 。也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食用
葛粉:由葛根制成,浙江省西部城市江山市、四川、江西、湖北、华蓥山地区、安徽大别山区、陕西秦岭地区都有生产。葛粉蕴含丰富的黄酮,对三高,胃病有治疗功效,还可以美容丰胸。
在日本,葛粉被制成各种各样的美味在餐馆销售。
安徽省金寨县盛产的野生葛根粉,主要采用人工纯手工制作的葛粉为最佳其黄酮含量超过其他地区同品种葛根。
药用:
葛片:功效:清凉、解酒、降压、减肥。
葛花、葛谷:功效:清凉、解酒、降压、治下痢、肠风下血。
葛虫:功效:消食健胃。
葛根、藤茎、叶、花、种子及葛粉均可入药,葛根药用价值最高。葛根味甘辛、性平,有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之功能,用于伤寒、温热头痛、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诊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等症的治疗。
葛粉是从葛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纯天然营养佳品,它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补肾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润肠道便及醒酒等功能。可以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药典》2010年版 一部,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葛根供药用,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并能改善高血压病人的项强、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
葛根素:葛根素是由葛根提取制成,主要剂型有片剂、注射剂等,主要化学成份为皂苷类化合物葛根黄酮,具有提高免疫,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